作者:柴如瑾
“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学外语吗?”“建议取消英语主科地位。”近日,关于英语是否应退出主科的讨论频上热搜,引发人们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翻译越来越精准的背景下,外语是否仍有必要。
当前,外语是我国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必修课。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规定,“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学校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语种。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外语。”而且在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下,考试科目中需选一门外语作为参加高考的科目。那么,外语学习究竟有何魅力,使其能在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学外语有助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从巴别塔传说到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世界语”,人类试图打破语言隔阂、增进相互了解的努力从未停歇。“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无论国家互联互通,还是民众民心相通,都需要语言铺路、交流搭桥,学习和使用外语对于我们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和世界的相互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美英法日等国家,外语教育同样被看作是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民国际交流能力的重要举措。比如,美国2008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规定,外语是“国家所需的学科领域”,要提升阿拉伯语、汉语、俄语等七种“关键外语”的教育水平;英国要求小学生在6岁时开始学习一门外语;在法国,每个初三以上学生都学习至少一门外语,七成以上学生学习两门外语;日本强制要求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学英语,以培养能在国际舞台上出类拔萃的人才。
学外语有助于培养综合文化素养。语言兼具工具和人文双重属性。学外语既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国际交流交际所需的语言能力,更好地表达自己、沟通世界;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外国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学会用跨文化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事物。英语抑或任何一种外语,都如同汉语一样,有其厚重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学外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音、语法、词汇这些基础的听说读写技能,更是要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
著名英语教育家许国璋先生曾说:“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要教会怎样做人,是英语教育;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学生掌握外国语言知识,既能开阔文化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也能为今后用外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学外语有助于促进思维认知发展。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心理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就是说,语言除具有上述社会功能外,还具有思维功能。对这一点,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能够证明,语言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的密切关联是有生理基础的。据德国《世界报》报道,掌握一门外语的人,左额叶后下部和左下顶叶的灰质体积增加,该研究负责人亚琛工业大学教授斯特凡·海姆介绍,“与灰质增加同时出现的是认知储备的增加——因此思维能力和灵活性都会提高。”
最新的大脑成像技术也发现,转换语言需要更多的心力和注意力,将触发大脑更多的活动,并有可能加强背外侧额叶皮层,这是大脑用来执行功能、解决问题、在不同任务间转换的主要部位。因此,双语可能不必然让我们更聪明,但是确实会让大脑更健康、健全和专注。
最后,全球有7000多种语言,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反映了其使用者数千年来的积淀的思想、文化和认知方式。外语学习的魅力,也在于让我们有机会不断学习、保存和见证人类头脑灵活性和精致性创造的语言多样性奇迹。(来源:光明网)
上一篇:“‘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下一篇: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