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是走在改革前列。1977年恢复高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当年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4.7%。对1977、1978级的大学生而言,改革开放是人生梦寐以求的机遇和关键抉择;而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而言,改革开放更非一个普通的概念,是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从此,中国教育事业走上了快车道,一项项数据成为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印证。高等学校数,从1978年的598所到2000年的1041所,2018年达到2631所;高校在校学生规模,从1978年的86万人,到1999年高校扩招达到556万人,再到2018年的2750万人,我国在校生规模已居于世界首位。我们在短短几十年跨越式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实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将达到50%,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度逐年上升,高校获得了90%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科技创新的“生产大户”。今天的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并正在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强国战略都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息息相关,更凸显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40周年,不仅促使高校更深入地审视自己的历史方位,也推动全社会更关注和聚焦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时代使命。我们认识到,发展仍然是思考和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改革将开掘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发展潜力,进而撬动人才资源更加丰富、综合国力再上台阶。
在改革大局中明确发展航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站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进一步谋划和思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让我们越来越坚信,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在夯实基础中坚定发展信心。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要的中高端人才储备和支撑,既培养站在科技前沿的执牛耳者,更输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的高素质人才;一批研究型大学办学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从“211”工程、“985”工程到2017年启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又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强势发力;地方高校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内涵建设,主动优化布局结构,不断缩小区域差距,办出特色水平;学科建设摒弃了趋同现象,建立了“协同推进、合力育人”的机制,体现出“科学定位、差异发展”的特点,形成了“多元投入、多方支持”的格局,学科结构更趋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为紧密,加强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新工科”建设探索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这些工作基础,是中国高等教育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在新时代的发展之本、信心之源。
在明晰使命中着力人才培养。教育是一种影响,培养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高校的主旋律,也是回应时代和历史使命的核心要义。163.3万名高校专任教师立德树人,他们在教学和育人一线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力依靠。他们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改革发展大势,让青年牢固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让青年在客观事实、发展实践和明辨笃实中坚定“四个自信”;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让青年更好地把国家需要、社会期望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让青年更理性地看待理想和现实,以今天之增学识、长才干,为走上社会施展所长、施展抱负奠定基础。“80后”“90后”和即将进入高校的“00后”大学生群体视野开阔、心态成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认同和坚定拥护。
(原载《人民政协报》,作者:马德秀 系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有删节)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8月13日第2版
版权所有©欧亿体育·(中国)官网入口网址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东部科技新城园区大道一号
官方网站:www.houjianmin.com
学院官微
学院官网
党建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