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不成低不就”应反思求职观念

作者:lanke 时间:2020-10-10 06:50:40 点击:17452

最近有媒体报道,湖南某高校一名学生分享了毕业求职的体会,“要避免高不成低不就,正确面对就业期望与现实岗位之间的差距,树立阶段性职业目标,积累工作经验,为谋求自己更喜欢的岗位创造机会。”这对仍未就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句很有意义的提醒。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普及化阶段,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经济转型升级和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给就业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一方面,部分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面临着就业难题;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工作岗位虚位以待。造成供需两端不匹配除了疫情防控需要限制人员流动的因素,也和一些求职者的观念壁垒密不可分。

教育作为一盏希望之灯,承载着大学生及其家庭厚重的期待;高校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渴望“更上一层楼”,并不奇怪。从学前教育到中小学再到大学,高校毕业生经历了长时间的求学生涯,个人和家庭在教育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求职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渴望“高就”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求职说到底也是一个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过程,需要高校毕业生进行清醒的自我调适,从而在这个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契合自己的价值实现的渠道。那些人人羡慕的好工作,不仅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会设置一重又一重的门槛。

求职的境遇,本质上是一面观照求职者的镜子。如果求职者在求学期间自律自强、努力奋斗,自然会在求职市场中受到青睐;如果求职者在求学期间浑浑噩噩、混日子,难免会在求职市场中遭受冷遇。高校毕业生应该根据求职的境遇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从而更好地实现供需匹配。

不论是不愿意“将就”,抑或幻想“撞大运”,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者,不愿意“先就业再择业”,不愿意去重塑和更新就业观念,“不管就业市场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不可避免会遭遇现实的耳光。那些善于和自己和解、懂得合理调整自己预期的求职者,不仅顺利实现了就业,还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提升了技能、增长了长干、磨砺了心态;虽然过程多了一些曲折,但最终却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不论做什么工作,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品质不仅关系着数以百万计家庭的民生,也关系到是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人力资源配置,还关系到社会流动的成色与品质。与其“高不成低不就”,还不如更加理性、更加务实;更何况,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求职的起点并不意味着终点。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朝清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