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8-08-14 08:43:09 点击:5362

甘政办发〔2018〕154号


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省属有关企业: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7月31日

  

(此文有删减)

       附件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为推进实施《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着眼国家安全,立足西北内陆,面向中亚西亚,培育发展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新型城市群”的总体定位,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功能配套,不断提升人口集聚水平和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特色化发展,打造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平台,促进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沟通西北西南、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支撑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主要目标。


  到2035年,兰州—白银都市圈城镇格局基本形成,兰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功能得到加强,区域人口稳定增长和适度集聚;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空间不断扩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形成;以绿色生态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有效构建,创新活力、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内通外联的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形成,兰州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有效提升;开放合作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向西向南开放重要支点作用凸显,基本建成面向中西亚、东南亚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二、重点任务


  (一)引导人口稳定增长和集聚。


  突出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加强交通联接,发展特色产业,强化就业创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宜居度,建设兰州—白银都市圈,提升兰州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推动白银转型发展,壮大定西、临夏等重要节点城市,增强人口集聚能力和经济发展活力,提升人口总量和经济密度。


  1.建设兰州—白银都市圈和兰州区域中心城市。


  以兰州市主城区、兰州新区、白银市城区为重点,依托包兰铁路、兰白高速等现有交通轴线,积极推进中兰客专和沿黄快速通道建设,打通中心城市与节点城市、节点城市之间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逐步实现兰州市主城区、兰州新区及白银市城区之间1小时内、各县区到本市主城区1小时内通达,提高城际互联水平。以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依托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推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加强城市间功能互补,支持皋兰、榆中等“卫星城”建设,积极推进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进程,形成联系紧密、分工有序的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


  围绕建设兰州区域中心城市,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改善交通和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人口和产业,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继续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国家重要的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培育军民融合、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核技术等新兴支柱产业。强化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会展经济、金融服务、共享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提升兰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以建设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产业集聚、服务配套、环境优良的现代化新区为目标,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发展。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建设与主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推进通道沿线林网绿化,建设绿色廊道。加强生态建设和湿地恢复保护,打造秦王川绿色生态屏障。发挥兰州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枢纽、西向南向开放大门户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大数据、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国际产能合作、生产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要素集聚,打造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乃至甘青两省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


  围绕白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突出与兰州新区错位发展,以优势产业为主导,以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有色金属、化工、能源、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补链接环发展,发展壮大稀土新材料、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农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及先进高载能等产业,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深化与中科院合作,积极引进中科院系统科研成果在白银高新区孵化转化,培育催生一批新兴企业和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服务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化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西部转型发展示范区。


  2.加快定西临夏重要节点城市发展。


  借助兰州—白银都市圈通道、信息和开放优势,加快发展定西、临夏重要节点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县域经济发展。依托定西资源优势,着力发展马铃薯、中医药、草牧业、种子种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升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中国甘肃(定西)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影响力,加快把定西建设成为“中国薯都”、“中国药都”。抓住国家支持临夏州等“三区三州”发展的政策机遇,加快改善基础条件,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民族食品用品、文化旅游等产业,努力打造特色宜居城市。

 

 3.培育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


  着力提升中小城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聚焦资源禀赋,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完善服务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发展品质,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推进榆中、临夏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推动皋兰、榆中、陇西、临洮、永靖等有条件的县有序改市,加快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吸引周边人口转移就业,打造一批新兴中小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河口、什川、青城、苦水、黄河石林、首阳、平襄、马家窑、松鸣等特色小镇建设,创建一批美丽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成为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新载体。


  4.提升城市人口集聚能力。


  进一步优化调整户籍政策,降低落户门槛,简化落户手续,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创新远程服务、流动服务等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强化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持续优化城市风貌和人居环境,加强便民利民惠民服务能力建设,加大落户人口就业、教育和医疗保障,在减缓本地人口外流的基础上,切实增强人口集聚能力。


  (二)构建以绿色生态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突出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方向,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先进制造、中医中药、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循环农业、文化旅游、通道物流等绿色生态产业,构建以绿色生态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走具有甘肃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发展崛起。


  1.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品质提升、人才资源集聚、产业合作发展为重点,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深化与中科院系统在兰院所和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科学工程民用领域装置开发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加快张江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培育催生一批新兴企业和产业,实现经济和科技发展良性循环。以深入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大力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积极落实人才待遇、支持人才谋事创业、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全力留住高校、科研院所专业人才和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技能人才。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军民深度融合、绿色发展、对外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和可复制推广的政策经验,促进兰白地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自创区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国内自主创新示范区前列、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2.不断提升工业清洁生产水平。


  加快推进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建材、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力度,鼓励使用绿色原料、生产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有序化解粗钢、生铁、水泥、煤炭过剩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巩固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完善工业循环化产业链,促进产业互为上下游、原料互为支撑、良性循环耦合。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方式,实施余热余压回收、中水回用、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化改造工程,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技术工艺研发。


  3.发展壮大新兴支柱产业。


  ——先进装备制造。以石油化工装备、通用设备、矿用设备、电动汽车、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装备、医疗器械以及核装备等现有基础产业为重点,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石油钻采、炼化装备方面的产业技术优势,重点发展深部钻采和海洋钻采设备,研发特种石油钻机、智能抽油机等专用设备,研发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平台配套设备、海洋工程高端智能化仪表监测设备等产品,推动大型高压超常温加氢反应器、催化裂化装置、高压换热器、大型反应器等研发生产。推进风光电等新能源装备集成化、成套化、规模化发展,支持核电装备研制,发展高温气冷堆用炭/石墨堆内构件,推动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构建动力系统电池、充电设备及配套系统产业链,加快实施中车集团兰州机车有限公司整体搬迁工艺水平提升建设项目,支持特种车辆、矿用机械等专用装备研发制造,建设兰州航天军民结合产业园,推进兰州航天高新产业基地真空装备产业项目,加快无人机和通用飞机研发生产,配套发展飞行实训、航空展览等产业。


  ——新材料。依托石化产业优势,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发展工程塑料、合成新材料、新型精细化工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发展氯碱化工、盐硝化工、氟化工、硫化工等产业。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核心技术和通用碳纤维低成本应用技术,扩大高强型碳纤维原丝生产能力,加快碳纤维下游复合材料制品研发,发展碳纤维基础材料和复合材料制品。依托骨干企业,发挥铜铝镍钴等资源和冶炼加工优势,进一步提高冶炼加工技术水平,向高端合金和深加工产品延伸发展,大力发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下游动力电池产业,镍钴高纯金属、高性能合金、粉末冶金等镍钴新材料,打造镍钴新材料及二次电池材料产业链。以新型稀土材料及促进稀土平衡应用技术、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化应用等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发展稀土永磁、稀土贮氢、稀土发光、稀土研磨等稀土功能材料,实现由稀土分离产品生产向高端稀土应用材料、功能材料生产的转变。支持新型建材发展,开发生态墙体材料、新型板材、特种玻璃、生物基建材、合金骨架等新型房屋建材,加快整体建筑装配件发展,推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鼓励优势建材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现代中医药和生物制药。围绕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发挥优质大宗道地药材品种和资源优势,推动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精深加工、品牌化市场营销,提高中药材资源的产品附加值,着力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效应的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加快中药材良种种苗繁育、野生抚育和医药系列产品开发,推进优势产区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逐步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加大中药新药研发、优势特色品种创制、传统中医药产品二次开发,推动现代中医药大品种、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和保健养生产品以及小包装饮片、精制饮片等中药饮片发展,鼓励中药向预防、康复、养生保健等方向延伸,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大健康产业。围绕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依托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快预防用疫苗、治疗用生物制品、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和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血液制品、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生物制品,积极发展诊断试剂、生物芯片、新型医学诊疗设备。融合中药资源、生物制药研发能力和成药品牌优势等元素,构建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等产业链,培育发展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西部药谷”。


  4.强化国家能源基地建设。


  稳定传统能源生产,强化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和白银复合型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天然气、地热勘探开发,提升煤炭油气资源生产加工转化能力,有序推进风、光电发展,建设国家能源基地。


  ——传统能源。统筹能源资源、火电布局和电力外送需要,稳步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加快煤炭产能置换。围绕煤炭资源分质利用,以煤气化多联产技术为核心,探索发展煤制合成气、煤制芳烃和烯烃,促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增值和循环利用。做好西气东输四五线等区际油气干线管道建设,完善油气输配管网系统,强化管道互联互通,加快大型石油、液化天然气(LNG)储备基地建设,健全油气储备应急机制,提高油气应急处置能力。提升“西电东送”骨干通道能力,推进河西750KV第三通道(敦煌—莫高—酒泉—张掖—河西—白银)输变电工程建设,积极参与青豫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


  ——新能源。统筹新能源开发、外送、消纳和储存,建设白银、定西等风电场和光电产业园,逐步发展完善固体蓄热调峰和火电调峰调度,推进新能源电力上网,因地制宜发展高载能产业,支持公共交通充电桩、新能源供暖等发展,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生物质及生活垃圾发电。统筹水、火、风、光及生物质资源等的互济互补,加快建设白银复合型能源基地。鼓励储能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促进新能源风光储一体、发送存结合高效发展,围绕降低新能源发电成本,加快提升风光能转化和秸秆固化、醇化技术水平,支持风电、光伏光热发电装备研制和产业化发展,建设大型风机研发平台,实现大型风电技术装备成套化、集成化、规模化,推动光伏发电组件向发电成套设备延伸,努力构建从硅材料、太阳能电池与组件、光伏逆变器等部件到光伏光热电站成套设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力争建设全国重要的风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5.着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石化、化工、有色、冶金、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打造有色冶金材料高值利用、尾矿尾渣综合利用、餐厨垃圾收运处理、沼气综合利用等产业链,在节约能源、大气治理、污水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在余热余压利用、脱硫脱硝、环境监测监控、稀贵金属提取利用、电子废弃物处理、有机废水处理等领域开发一批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和产品。依托兰州新区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园,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促进节能环保装备和技术成套化生产。鼓励发展再制造产业,建设红古“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加快以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废弃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回收处理、再生资源产业为依托的城市节能环保体系,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试点城市建设。


  6.做大做强循环农业。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循环化发展水平。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舍饲养殖,推进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集成应用。围绕保障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开发认证,建设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壮大百合、中药材、玫瑰、枸杞、油用牡丹、马铃薯、高原夏菜、牛羊肉、瓜果等特色产业规模,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展市场空间。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突出问题,加强废弃玉米芯杆、秸秆、麦麸、畜禽粪便等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及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快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支持榆中县李家庄等田园综合体建设。


  7.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依托历史、人文、民族、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保健养生与医疗旅游文化体育互动交融,培育发展健康旅游、体育健身、休闲养老等服务业,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业。


  ——文化旅游。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扩大《读者》等知名文化品牌效应,打造多元文化产业集团,建设甘肃广电网络文化产业园、兰州广播影视中心、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飞天文化产业园、华夏收藏文化博览园、读者文化产业园、定西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打造文化创意、工业遗存、演艺娱乐、时尚文化产业集群。加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协作,合作开展史前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留存的研究和保护。强化基础设施和旅游业配套功能,加快3A级以上景区、机场车站等集散中心、汽车房车露营地以及重点乡村旅游区布局建设,推进智慧型旅游城市、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创建。进一步改善兴隆山、兰州黄河风情线、石佛沟、吐鲁沟、黄河石林、渭河源、贵清山、黄河三峡、松鸣岩等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八路军驻兰办、鲁土司衙门、仁寿山、五泉山等景区品质,建设大尖山、关山、云顶山等国家森林公园,实施丝绸之路西部(国际)文商旅综合生态产业区、兰州新区国际嘉年华文化旅游产业园、长城影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陇中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等文旅综合体建设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和农家乐,培育发展自驾、低空、户外、徒步、运动体验等新型旅游业态,丰富漂流、索道、滑雪、水上展演等旅游活动形式,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突出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等地域特色,强化宣传推介,提升“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旅游品牌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城市群内城市的跨区域旅游合作,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联合宣传推介特色旅游资源。


  ——健康服务。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加快建设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医养融合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市、县级及基层医院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集健康检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健康体检中心,形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健康咨询、健康文化、健康旅游、体育健身等多样化健康服务。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社会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优势,全面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健康保险,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


  ——养老服务。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便捷服务,引导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会福利院老年养护中心、县(市、区)综合社会福利中心。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统筹建设各类养老机构,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为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以安宁仁寿山为重点,推进养老养生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支持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服务。


  ——商贸流通。优化调整城市商业布局和业态结构,引进战略性投资、知名企业和先进业态,促进商贸流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商业集聚区和城市商圈建设,完善发展中央商务区(CBD)。加快在城市外围布局建设商品交易市场、大宗商品集散基地和跨区域采购中心,引导批发贸易向城市外围二三圈层集聚。推动零售业高端化发展,积极吸引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供应商、运营商、代理商在兰州设立总部,加快引进国内外零售高端品牌,不断提升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引导和鼓励新型业态发展,支持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扩大规模和经营辐射范围,培育大型连锁龙头企业,提升流通企业市场竞争力。


  ——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业发展,促进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覆盖面,规范发展证券、融资租赁、担保等业态,支持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制度、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及个人诚信系统,加快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构建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和服务平台。


  (三)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进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消除瓶颈制约,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提升对城市群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1.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以完善路网结构为重点,加强省际出口通道连接和与周边省区区际联通,推进一般干线公路联网加密,强化国省高速公路、干线铁路等骨干路网建设,实施县级节点、重要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城市互联互通工程,打通断头路,构建内通外畅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


  ——铁路。加快兰州—中卫、兰州—张掖三四线等高速铁路建设,推动定西—平凉—庆阳、兰州—天水—汉中、兰州—合作、环县—海原—中川、白银—平凉、陇西—临洮—临夏、陇海线定西城区段迁移等铁路干线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大兰州经济圈城际铁路网,积极谋划、优化布局,推进兰州新区至兰州城际铁路,加快兰州地铁1、2号线建设。推动高速铁路站点建设,支持有需求的旧有站房扩容改建。


  ——公路。实施G6、G30扩容改造和中川机场—兰州(中通道)、景泰—中川机场、渭源—武都等国家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推动兰州南北绕城、兰州—永靖、白银—中川、兰州—靖远—景泰黄河石林沿黄快速通道、通渭—定西、夏河(王格尔塘)—同仁、定西—临洮、临夏—大河家、临夏—东乡、卓尼—合作、广河—康乐—临洮、景泰—礼县、陇西—漳县、临夏机场高速、兰州高速三环等省级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共和—九寨沟甘肃段、胶南—海晏甘肃段、巴下寺—虎关、刘家峡—马家湾、天祝—景泰、郭城—巉口、永靖—大河家等国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建设和升级改造。


  ——民航。重点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新建定西、临夏支线机场,推进榆中夏官营、临洮等军民合用机场建设,强化设施配套,积极拓展对外航线。建设兰州九州,白银银西、水川、景泰等一批通用机场,配套发展航空运动、飞行培训、低空旅游等通用航空运营服务业和航空会展、飞机租赁、航空金融保险、航空文化创意服务等通用航空现代服务产业,支持兰州、白银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探索发展轻型飞机、运动飞机、滑翔机等制造与维修和飞行员培训、航空体验等。


  ——综合交通枢纽。围绕提升兰州沟通西北西南、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地位,加快优化内部交通组织,打造高效便捷的换乘体系,拓展多式联运、铁路快运物流等组织模式,推进运输方式间智能协同调度,实现信息对接、运力匹配、时刻衔接。支持兰州国际港务区、兰州新区国际物流通道保障基地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新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综合客运枢纽、白银高铁南站综合客运枢纽、定西综合客运枢纽、白银市综合物流园区、兰州新区保税区跨境电商航空物流园、陇中公铁物流园等客货运综合枢纽,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


  ——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城市换乘线路,做好城际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衔接。健全城市交通服务功能,逐步完善LNG、CNG加气站和加油站布局,适当选址建设一批停车场和充电桩(站),推广和完善BRT快速公交系统,加快发展NFC城市公交卡(一卡通)、停车场和高速公路出口无人收费系统。


  2.建设高速共享信息网络。


  完善高速网络布局,实现光纤网络、无线网络全覆盖,推动区域互联网骨干节点建设,全面提高省际出口带宽,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升级改造,持续提升网络接入能力。实现4G网络覆盖城乡,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提升移动宽带速率,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城市群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推进信息化、实时化、扁平化管理,推动电子政务平台跨部门、跨城市横向对接和数据共享,加快智慧出行、网络教育、在线医疗等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平台建设,积极与百度、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在云计算、电子商务、智慧城市、互联网产业、智能物流等方面开展合作,鼓励运用云计算等手段,提升区域特色产品在搜索引擎的排名,拓宽O2O、B2B、B2C模式应用领域和范围,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加快创建兰州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指导有条件的县、乡、村开展电子商务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强化研究谋划,加强对接汇报争取支持,推进兰州重要节点城市铁路国际班列物流信息平台、兰州国家重要数据灾备中心等大数据中心、云存储和云分析平台建设,为丝绸之路信息港提供有力支撑,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离岸数据服务中心。


  (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全面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城市群。


  1.加快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围绕构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带,依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建设,实施甘肃中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工程、渭河源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兰州北部防护林建设、泾渭河流域百万亩水土保持林基地、元城河流域百万亩水土保持林基地、腾格里沙漠南缘防风固沙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加强刘家峡、盐锅峡、大峡、乌金峡、八盘峡、炳灵峡等库区水源涵养和保护。坚持大生态原则,推进城市群环境共治共享,以黄河上游兰州、白银段为重点,实施黄河上游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大通河、祖厉河、湟水河、洮河、渭河等支流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河岸带生态环境修复,强化城市间交通沿线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构建城市群生态廊道。以恢复城市内河流景观及断面完整性和河流廊道间连通性为重点,加强城市内河流两岸绿色廊道建设,进一步实施黄河风情线建设工程,优化视觉景观,修复建设沿河绿带,提升品位,逐步构建起贯穿城市两岸的融休闲、交通、绿化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打造城市靓丽名片。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底前完成涵盖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和有必要严格保护的其他各类保护地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系统实施环祁连山地区、沿黄地区、环甘南高原地区和渭河源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强化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以及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大各级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管控和保护。推动建立重点流域、保护区、森林草原等重点区域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2.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引洮二期、黄河干流防洪、兰州市第二水源地等工程建设,推动甘肃中部生态移民开发供水工程和县区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在水资源缺乏的农村地区增加采水机井和调蓄水池。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实施水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航道整治工程,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快推进兰白沿黄提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广农业节水技术,着力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加大生活节水力度,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化环境综合治理。


  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结合煤制气和煤层气开发,推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加快输气线路、城区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煤改气、煤改电、余热暖民工程,强化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加快煤炭、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大散煤治理力度,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支持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


  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行动,严格控制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强度,加快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建设,完善城镇污水、污泥、再生水管网建设,推进雨污分流和老旧管网改造,加大黑臭水体整治力度,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推进重点行业废水清洁化改造,强化工业企业和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全收集、全处理和达标排放,推动污水资源化、中水回用等项目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设施比例。


  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以工矿区、农村面源污染区为重点,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切实抓好白银东大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定西工业污染场地等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项目。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分类管理,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开展盐碱地改良,恢复土壤和生态植被。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开展关停搬迁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强化未利用地环境监管,科学有序保护和开发未利用地。


  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行动,加大主城区、县城、乡镇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增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实施特色旅游乡村、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点、新农村试点等地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逐步实现所有行政村环境综合治理配套设施全覆盖。


  (五)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发挥沟通西南西北交通枢纽优势,突出抢占“一带一路”建设制高点,启动“一带一路”合拢工程,强化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着力打造兰州铁路国际班列物流平台,在巩固和提升传统东西向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南北向国际物流新通道,打造“一带一路”现代物流枢纽十字交汇点,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1.化开放通道建设。


  围绕强化连接中亚和欧洲的新亚欧大陆桥通道地位,加快提升铁路客货运运力,推进陇海—兰新铁路既有线改造,逐步实现客货分线、客运高速化和货运重载化。发挥兰州区位和交通优势,优化整合资源,提升集疏运功能,加快建设兰州铁路国际班列物流平台,促进中欧、中亚国际班列常态化密集发运。强化兰州航空枢纽功能,积极开拓面向中西亚、中东欧等地区的国际航线,带动周边支线机场发展,打造“空中丝绸之路”。


  围绕建设沟通川渝滇黔桂、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南向开放通道,以兰渝铁路为纽带,积极融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和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加快建设兰州经陇南出省、连接重庆、通达广西沿边口岸及沿海港口的出边、出海通道,兰州经甘南连接四川、通达云南沿边口岸的出省、出边通道,兰州向东联系平凉庆阳、经陕西延安至青岛方向的出省、出海通道,兰州经定西、平凉庆阳连接陕西富县的省际运输通道,促进兰州—西宁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滇中经济区联动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融通。


  围绕面向蒙古、俄罗斯和东亚国家的北向东向开放通道建设,加快兰州向北经银川、呼和浩特至中蒙口岸和环渤海地区出省、出边、出海通道建设,推动包兰线银兰段扩能工程加快实施,提升与宁夏沿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间的大容量、快速城际轨道联通能力,强化兰州经银川、太原、石家庄至黄骅港,经呼和浩特至京津及唐山港、秦皇岛港等沿海港口的通道联系,加快内陆“无水港”、“公路港”和“飞地港”建设,推动与东欧、东亚国家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联动发展。


  2.设开放合作平台。


  围绕抢占“一带一路”建设文化、通道、技术、信息、生态制高点,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区位优势,依托兰州国际港务区、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兰州空港等,大力推进兰州铁路国际班列物流平台建设,积极谋划发展高铁经济、临空经济,完善仓储、空运、公铁联运、铁路口岸、保税物流等功能,提升中欧班列运行效率和效益,加快兰州区域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总部中心、会展中心建设,提升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临夏国际美食节等重要节会举办水平,着力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客货运综合枢纽建设,推进兰州东川铁路国际物流中心、兰州中川国际空港物流园、兰州新区货运集散中心、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等一批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巩固和发展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优势,引导传统物流业态进行互联网改造,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国际物流和城市物流,建设一批现代物流产业园区,促进物流业国际化、信息化、高效化和绿色集约发展,构建智能化现代物流体系,努力打造带动全省、服务西北、通达全国、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重要物流中心。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电子信息、建材、农业、科技研发、劳务输出、服务外包等领域的合作,引导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积极支持国际产能合作。以中医药为突破口,推进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搭建交流平台,深化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


  3.强区域交流合作。


  进一步提升与城市群内城市合作交流水平,力争在基础设施、产业协作、军民融合、文化旅游、科技教育、生态建设等领域取得一批实质性合作成果。发挥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与青海联合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深化旅游业国际合作,增强旅游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做好入境市场旅游宣传,积极推广城市品牌。依托兰洽会、文博会等重要节会平台,丰富论坛、展览、会晤机制、技术联盟等合作形式,提高区域交流合作层次。强化与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的互动合作,依托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产业对接协作和优势资源互补为重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产业合作,打造面向中西亚、东南亚的出口加工和贸易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明确实施主体。

  在补充增加有关市州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基础上,依托甘肃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新型城镇化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我省城市群规划实施推进工作。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作为《规划》实施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规划》与本方案确定的有关重大任务、重大工程分解落实到本地区年度工作计划中,明确责任单位,落实责任分工。


  (二)建立实施机制。


  新型城镇化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要在新型城镇化联席会议的领导下,统筹推进我省城市群规划实施和城市群建设发展,强化政策研究制定,协调解决城市群有关重大问题,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和青海省的协调沟通,谋划建立两省高层领导互动决策、省级发展改革部门牵头轮流组织省际联席会议、市县具体衔接落实的三级合作推进机制,抓好《规划》实施监测和督促检查,确保实现发展目标。省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据部门职责,强化对市州的业务指导,对照《规划》与本方案,主动认领分解任务,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力度,对《规划》与本方案提出的有关重大任务、重大工程,优先纳入相关规划和计划,对两省共同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给予政策支持,支持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鼓励利用债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强与青海省对口部门在产业、文化、旅游、教育、卫生计生、社会保障、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省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青海省相应部门协同建立兰州—西宁城市群内干部挂职和人才交流机制,畅通省际、市际间干部和人才交流合作渠道,助推城市群建设发展。


  (三)实施重大带动性工程。


  本方案对《规划》确定的有关重大任务、重大工程进行了细化分解,提出了《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并根据推进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工作,保障《规划》实施落地。对跨省区合作项目和需要城市群内各省共同争取的国家有关重大政策、重大产业布局等,要按照责任分工,加强协作沟通,主动对接青海省相关方面,联合向国家反映诉求,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等领域,实施中兰客专、兰合铁路、中川机场—兰州高速公路(中通道)、青豫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河西750KV第三通道(敦煌—莫高—酒泉—张掖—河西—白银)输变电工程、环祁连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黄河上游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甘肃中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工程、兰州北部防护林建设工程、腾格里沙漠南缘白银片区防风固沙治理工程、刘家峡和盐锅峡水源涵养保护工程、兰州区域性数据中心、兰州国家重要数据灾备中心等《规划》确定的重大标志性工程,争取到2020年取得标志性成果。


  (四)加大宣传力度。


  采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规划》重大意义,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支持《规划》实施,积极调动市场主体参与城市群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