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尽展其才

作者: 时间:2022-07-16 10:47:44 点击:5631

——从三位教师的故事看北航人才队伍建设

本报记者 梁丹

博士后在站刚满两年,凭借着从研究生到博士后阶段长期扎根航空发动机热防护研究的耕耘和彼时学校推进的人才评价改革,2018年底,年仅28岁的付衍琛,顺利通过了学院、校外专家和学校三级评审,评上了副高级职称。

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人才建设工作成效颇为显著。截至2022年5月,北航有专任教师2988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共362人,其中院士31人,国家级创新团队45个。2012年以来,北航新增两院院士12人,工程院院士当选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占比和新增数量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名列前茅。

近日,记者在与北航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分布式能源与热管理团队3位教师的交流中发现,可以把这3位科研工作者的成长故事,视作一把解密的钥匙,一探北航人才队伍建设究竟。

聚焦人人皆可成才,牵住评价“牛鼻子”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我一开始也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走哪条路。”2012年,全永凯博士毕业后留校,作为实验技术类人才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学和条件建设等。实际从事相关工作后,全永凯意识到,自身更适合在研究岗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然而在当时,实验岗和研究岗还是两条平行的成长发展通道,不能相互转换。最初的岗位选择,可能就意味着“一选定终身”。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北航启动了分系列发展与评价机制改革,建立起了教师队伍“教研、教学、研究、实验和管理服务”五大系列,在重构不同系列岗位职称评审、教师招聘评价标准和程序的同时,还通过职称评审实现不同系列的转换,使得“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分类卓越目标成为导向。

去年,全永凯成功评上了正高级研究员,身份也从“实验”系列转到了更能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特长的“研究”系列。与此相对,团队、学院对他的考核也从关注实验开发、实验教学改革等转为了他在新机理、新技术、新产品等指标上的成果业绩。

在团队负责人徐国强看来,这为个人提供了不同发展路径,避免了“千人用同一把尺子评判”的弊端,“每类人才可以流动到自己更擅长的岗位,获得更大的工作成就感和更宽阔的成长通道”。

2016年博士毕业前,想要在高校寻找教职的付衍琛一直忙着申请海外的博士后。“当时,国内高校还很看重海外学习和研究的背景,甚至有些学校把这作为一项硬指标。”付衍琛说。也是在这一年,北航推出了“卓越百人计划”,面向北航以及国内外其他高校招聘博士后,参与项目的博士后将有机会留任北航。

付衍琛选择留在北航做博士后,继续在团队中深耕自己在博士期间的研究。出站后,因成果显著,付衍琛不仅顺利留校,还很快评上了副高级职称。

破“五唯”、立新标。近些年,通过不断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学校人才效能不断提升。

“在评价标准上,学校突出质量导向,注重教育教学实绩。在评价方式上,坚持分类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在结果应用上,贯穿教师队伍成长发展全环节、全周期。”该校校长徐惠彬表示。

聚焦人才特区建设,为人才发展加速

2018年,国际环境让“给飞行器换装‘中国心’”的国家需求更为迫切,在此背景下,北航与中国航发签约共建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特区”之一,航发院以国家重大攻关任务为牵引,强化有组织的科研,以“大团队凝聚人,大项目激励人,大平台锻炼人,大贡献成就人”,团队育人成效显著。

在航空发动机研究中,热防护是关键技术之一。“这块也是国外对我们高度封锁的领域,我们把它称为第一道防线。”徐国强说。

2019年,针对我国航空发动机温度测试存在的难测、测不准问题,全永凯找到了磷光非接触测量这一固体测温新方法。“温度测量是实验研究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参数,如果这个数据测不准,那我们后续形成的方法、理论,总结的经验公式,可以说都是不牢靠的。”全永凯说。

在团队、学院乃至行业院所讨论认定了新方向的研究价值后,全永凯很快得到学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等项目提供的充足启动资金和实验场地等支持。去年,全永凯和团队完成了磷光非接触测量的原理性验证,预计到明年,团队将完成在实际应用情景下的实验测试。

建立基本研究框架、完成实验平台搭建和技术标准确立,全永凯和团队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把一个闪现灵感转化为初步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对国外相关前沿技术的快速追赶。“如果没有学院和学校相关政策的鼓励和衔接,我觉得进展不可能这么快。”全永凯说。

近些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北航先后成立了无人系统研究院、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机载系统创新中心5个科研特区,集中政策资源,赋予特区更多的资源支撑,赋予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

徐国强介绍,团队成员不再需要为了维持项目经费增长,不断找科研项目、找经费。“团队上下在行业需求、国家需要和国际前沿的牵引下,聚焦关键问题投入时间精力,实现了更好更快成才发展。”

 以徐国强团队为例,5名青年教师中有3名获得了北航青年拔尖人才基金支持,付衍琛、董苯思等青年教师,受益于“卓越百人计划”,博士后出站后被直聘副教授。目前,这支平均年龄42.5岁的队伍,已经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进步奖一、二等奖共4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

聚焦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让年轻人能起步、快成长

1988年,徐国强硕士毕业后来到北航工作,“当时对自己该干什么,可以做什么,很迷茫”。

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是25岁到45岁。时不我待,如何帮助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是人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成为团队带头人后,为年轻人“指好路子、搭好台子、压好担子”,成了徐国强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名言。

去年底,徐国强带着团队全体成员开了一次内部建设研讨会,大家围绕个人发展、团队发展等各抒己见。也是在这次会议之后,付衍琛坚定了自己未来3到5年的研究方向。

“每个阶段,徐老师都会帮我梳理研究方向,给我一些方向上的判断和建议。”回顾自己的一路成长,付衍琛表示,尽管偶尔会有实验不顺利的时候,但依靠团队的力量,“科研工作总能朝着一定的方向坚定前行”。

在徐国强看来,为青年人才“搭好台子”和“压好担子”,则尤其要协调好团队“舞台”和个人“担纲”的关系。如果年轻人“单打独斗”、缺乏团队协作和平台支持,是很难进步的。同时,如果不给年轻人“放手去干”的机会,年轻人也难以历练成才。

从2017年开始,徐国强团队承担了某组合动力涡轮冷却空气预冷系统工程样机的研制工作。这个项目的成熟度很高,要求团队严格按照既定设计目标,成功可靠地完成研制,涉及实验考核多达十几项。

最终,团队按照每个成员牵头担当某一具体实验总负责人,再“组装”完成整个项目的方式,成功研制出了该样机,为行业院所下一步大规模投产奠定了基础。

团队为个人成长提供支撑,个人发展又为团队带来更多助力。如今,团队中的年轻人基本都至少作为专题负责人,承担过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课题。

今年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7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该校党委书记赵长禄表示,学校将从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高度出发,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走出一条人才工作的北航新路。


来源:《中国教育报》要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