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奉行的行为准则,受其价值观念规约,称之为“惯习”。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良性惯习不断形塑出学生优秀品质,什么样的教师可能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溯及过往,我们笃信“亲其师,信其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等教育真谛。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石上,镌刻着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句话已成为全国教师的人生信条。“四有好老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具体表现,说明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宏观的社会结构被投影到了微观个体,而个体又将微观的不同品味重新生成宏观上的结构。达成这一机制的容器,便被称为惯习。社会资本转译为个人资本,发生福柯知识权力共生关系,社会资本向个人资本敞开。教师惯习就是这样的容器,长期积淀下来的教师行为准则承接转化的知识权力生态。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并间接影响学生终身。
教师有对学生直接教化的影响作用,更多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教师潜心问道,精于学问、诚于教学,其良性惯习自会濡染学生。如果良性惯习成为全体教师的风范,学生从游时会受其浸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教之教,方为至教,给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师,阐释出自古至今尊师敬教的深刻内涵。叶圣陶先生将其演绎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改变了匍匐杏坛的师生交往方式。布迪厄把惯习的差异命名为区隔,意味着教师群体内部有诸多不同。名师与庸师处于极限状态,反映出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过程中出现的两极化趋向。绝大多数教师是整个生态系统链条上的某一节点,如同飞矢或者钟摆的某一状态。良师尚存,师道得以传续,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尊严感自然召唤广大优秀青年投身于内,执文明薪火而代际传递。
有的教师认为,自身能力与学生无涉,窃喜优秀学生都是自己教出来的,属于热爱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所致;暂时不显的学生则咎由自取,无须为他们负责。其实,优秀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自主发展的结果,若是不在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师手中,或许更加优秀;暂时不显的学生多为庸师缺乏慧眼,“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殊不见,不良师生关系会滋扰整个教育系统良性生态。有的学生目无尊长,与其所受的日常教化密切相关。
从教育学原初臆想来看,凡人皆可受教。这是基于“人之初,性本善”的教育假设。谁来施教,如何培养,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知道,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严师出高徒,因为严师多半是名师,能够珍爱自己的名节;倘若底气不足,“以己昏昏使生昭昭”,蒙骗学生,会逐渐被学生察觉而嫌弃。
社会文化资本通过教师良性惯习这一容器,传递给学生这些异质个体,发展成相对独立的个体资本,反馈回路是学生个体资本对社会文化资本的再造和重构。因此,整个社会文化资本是通过教师个体资本实现传承和创新的产物,教师是人类文明薪火的承继者,促进学生发展乃教书育人天职所赐。社会文化资本需要教师群体的自组织力,用以矫正教师个体的失范行为,改变原子化教师恶性惯习带给学生发展的不利影响。教师良性惯习与恶性惯习恰好一体两面,反映着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有其不易剔除的根性。但是,教师一旦际遇失范行为,就会触及整个社会抨击教师形象的导火索,用教师个体不良或恶性惯习来否定整个教师群体,对于教师群体而言是不公正的。
教师良性惯习需要长期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信念,将教师专业发展当作毕生追求的旅程。从抽象意义上来看,教师是个未完成的人,需要用职业道德规范约束教师;从具体对象来看,教师个体有着不能尽善尽美的缺憾,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品德养成的差异。教师回首职业生涯,反省诸多遗憾缺失对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这将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学习惯,提升教育质量,对学生品德养成发挥越来越积极、有效的作用。
培育教师良性惯习需要让教师群体和教师个体双向努力。按照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影响,个体在群体中得以教化。师生互动关系中,教师的点滴行为,正是学生效仿参照的摹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良性惯习养成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教师群体头顶,时刻警训教师群体勿忘初心,忠于教师誓词。外因需要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教师个体言行举止的自律才是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慎独”原则,是其恰如其分的表达与表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育二分为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亦是将他律和自律作为不同层级,与“慎独”的至臻境界如出一辙。
教师群体和个体的双向努力,完成了教师良性惯习的培育过程,对于学生品质发展深有裨益。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需要教师着力引导的学生。有的是学习能力有困难,有的是学习行为有困难。教育这些学生,需要教师展现出良性惯习,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以镜鉴,先去成就一个人,再去培育一个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良性惯习,对学生品格发展至关重要,帮助学生诚意正心、本色做人。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8年06月28日第7版 版名:理论周刊·学校科研 记者:孙艳
上一篇:崇高的工作要求我不断努力
版权所有©欧亿体育·(中国)官网入口网址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东部科技新城园区大道一号
官方网站:www.houjianmin.com
学院官微
学院官网
党建思政网